一位57歲的攝影師,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“天涯海角”
來源于:本站發布于:2018-11-16 16:11:50
4762 0無緣咫尺若天涯,彼岸云鄉彼岸花。
一點愁心皈日月,閑聽海角浣塵沙。
-------趙樸初先生
遙遠如天涯,孤零若海角。
本會讓人感覺天各一方的詞語卻能匯聚在一起,組成讓人提到海南就不得不提到的天涯海角,實在是神奇。如果說天涯海角是一首歌,海浪是旋律,秀木是歌詞,而奇石是它的曲魂,真正能聽懂這首歌的人并不多。
游必生老師聆聽這首歌已經有四十年了,他用鏡頭記錄了天涯海角每一個美好的瞬間。他是天涯的尋覓者,也是海角的守望者。
一方天之涯,他從這里舉起相機
“那時候日色變得慢,車、馬、郵件都慢”。80年代初的天涯海角,很少有人幫游客拍照,很多人不遠萬里來到天涯海角,卻沒有留下珍貴的照片,著實有點可惜。在天涯海角工作的游必生老師發現了這一點,咬咬牙花了120元買了自己第一臺相機,開始拍人、拍景,踏出攝影第一步。
120元,在當時是什么概念?那時候普遍工資才20多塊錢,游老師用積攢了兩三年的積蓄才買了一臺海鷗B4雙反相機。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,游老師陸陸續續購買了18部相機、30多個鏡頭。雖然這是一比不小的開銷,但是在游老師心里,那些拍攝出來的作品的價值,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些成本。
一方海之角,堅守拍攝三十余年
事無大小,貴在一個堅持。游老師在自己啟蒙老師的提點下,堅守在天涯海角拍攝了四十年。日復一日,只要有空,他就帶著自己的設備,來到這片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中,在不同的時段、不同的地點,拍攝不同角度的天涯海角。
別人是仗劍走天涯,他是扛著相機走遍天涯海角,腳架是他的佩劍、鏡頭是他的酒壺,他行走在朝陽初升時,踏浪于落日余暉中。景區每一個角落,都有著他的足印,他深知哪一處景點,應該在什么時間,用什么方式來拍攝,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一方南天柱,金牌攝影鎮守一方
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?同樣的雞蛋,在達芬奇的筆下展現不同的形態;同樣的天涯海角,在游老師的鏡頭里也是變幻多姿。在攝影界,都說游必生是拍攝天涯海角第一人,無人與他比肩。他的作品在各種比賽中獲獎,數不勝數,外地的攝影師想要到天涯海角拍攝作品,大都會向他請教最佳拍攝時間和地點。
所謂做到極致,也不過如此了。就好像南天一柱屹立在南海不倒,游老師就是天涯海角攝影的代名詞,他與天涯海角已經密不可分,天涯海角成就了他在攝影界的名氣,他的一張張照片,也將天涯海角最美的一面展現給了全世界。
游必生老師部分攝影作品
一方日和月,深深眷念情比金堅
游老師在天涯海角進行拍攝的時間,甚至超過了他在家陪伴家人的時間。每天清早就出去拍攝,晚飯后又繼續找景拍攝,晚上七、八點到家洗澡睡覺,看似單調的日子,可他卻樂此不疲,感覺每天能發現不同的天涯海角都是一種驚喜。這是出自他對攝影工作的熱愛,也出自他對天涯海角的眷念。
擇一人白頭,擇一城終老,擇一份工作,相伴一生。如同天涯海角景區的日月石相依天涯,游老師喝著天涯海角的海水長大,端著照相機走過青春、走過黃金歲月,他的人生計劃中,余下的日子也是會在天涯海角,繼續和攝影相伴,按照他的話說,就是哪怕到了坐到輪椅上的那一天,他還是會繼續拍攝天涯海角,直至終老。